天(tiān)作(zuò)之(zhī)合(hé)真的假的?
春熙路修建于1924年,是连接当时成都两大商业中心东大街和劝业场的重要枢纽。建成后的十年间,春熙路吸引了若干着名的商家与文化单位聚集于此,成为了当时名副其实的“第一路”。至上世纪40年代,春熙路俨然已成为成都的商业中心。到了20世纪80年代,春熙路上的“路中路”青年路市场开业,无数俊男靓女蜂拥而至,展示着成都最繁华、最包容、最潮流的一面。
然而,春熙路的巨大商业价值初次体现却是在1992年。从这一年到2001年,是春熙路的第一个黄金时期。1992年9月,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春熙路历史上着名的夜市首次开张,树起成都夜生活热闹非凡的标杆。
对于春熙路夜市,不少80后成都人都有这样的回忆:从龙抄手一路行来,先是整条街的传统糕点,桃片、叮叮糖、麻糕等一应俱全,挑动着味蕾;女孩子用的小饰物、包包、鞋子等价格实惠,款式却比商场里的更新潮;还有各种高性价比的日用品,引得不少家庭主妇纷纷“剁手”。
当时,每到下午5点左右,管理人员一挥手,商贩们便争先恐后地抢占位置,手忙脚乱地搭架挂货。转眼之间,在不到500米长的道路上,各式各样的摊位便如雨后春笋般涌出。摆摊的人们来自社会各行各业,有机关干部、工人、教师、待业人员,货品从服装鞋帽、食品特产到日用百货、儿童玩具等应有尽有,整个夜市处处都充斥着老板们的叫卖声和录音机里的音乐声。
春熙路夜市开市的十年间,不仅受到消费者的喜爱,也成就了许多个体老板们的淘金梦想,造就的“万元户”不在少数。数据显示,在最高峰时,春熙路夜市的人流量可达10万人,有600多个摊位,从业人员3000余人,一个小摊每晚可以赚到上千元,摊位转手就可以卖四、五万,年成交额达到了数亿元。
在春熙路夜市的影响下,春熙路商圈的客流被不断推高,其蕴含的巨大商业价值也逐渐体现。20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太平洋百货、伊藤洋华堂、王府井百货等相继入驻,春熙路成为了成都人购物的不二选择。
一直到2001年春熙路扩建改造,春熙路夜市被拆除,这段黄金时期才算落下帷幕。从此,别了,春熙路夜市。
夜市的光景不再,春熙路却迎来了重生,沐浴又一个黄金时期。2001年5月,春熙路商业步行街改扩建工程全面启动,这被认为是春熙路百年历史上最具规模、变化最大的一次“整容手术”。
彼时,春熙路之于成都人而言,不仅是消费玩耍的第一选择,更是城市文化与青春回忆的承载地,因此,大部分成都人对新的春熙路期望极高。
次年2月,在万众期待中,经过精心整治的春熙路重新开街:春熙路向西扩张到盐市口,形成近2平方公里的春熙路——盐市口商圈。开街当天,10万游人蜂拥而至,数周内,春熙路的人流量翻了一番,日均人流量约30万人次,周末日均达50万人次,黄金周甚至要达到80万人次,春熙路一跃成为西南地区最有影响力的步行街。
新的春熙路提升了商业形态,对商圈业态进行了调整。春熙路商圈被细分为“精品一条街”“休闲个性一条街”“餐饮一条街”和围绕中山广场形成的商贸中心区。
此后十年间,伊势丹、茂业百货、群光广场等中高端的商场和购物中心次第呈现,提升了春熙商圈的商业档次,丰富了业态品种。2005年,春熙路更是进入“中国商业街排行榜”榜单前三,仅次于香港铜锣湾、上海南京路,成为外地游客来蓉必打卡之地。
十年如白驹过隙,春熙路虽坐拥核心商圈位置,人气、人流和购买力都具有先天优势,但传统的商场形态已经逐渐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商圈内的店铺和商场魅力不在,春熙路逐步遭遇到发展瓶颈。提高档次、扩充容量,成了春熙路必须谋求的革新之路。
为此, “ 东拓 ” 战略启动,春熙路继续扩大着、延伸着,形成了红星路——大慈寺商圈,这里变化的脚步仿佛百米冲刺,越跑越快,春熙路商圈的城市天际线被不断刷新。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2014年成都IFS国际金融中心、成都远洋太古里相继开业。IFS、太古里,银石广场、晶融汇等一批项目快速崛起,爱马仕、香奈儿、阿玛尼、卡地亚等国际一线品牌不断聚集,熊猫爬墙雕像亮相,新一代网红地标就此诞生,品牌店铺和网红店铺落地商圈东部……春熙路商圈进入新纪元,一路向东形成了囊括盐市口商圈、太古里商圈的“大春熙”商圈。这不仅让成都人又回到春熙路逛街,还把全国的游客吸引过来,成为城市名片级的观光点,给人以巨大的视觉和文化冲击。
100年来,春熙路经历过几次商业变革,成就了如今从容、市井又时尚的模样,始终扮演着成都乃至西南的商圈掌舵者、商业创新引领者角色。如今,春熙路商圈仍然保持着青春活力,正向着千亿世界商圈不断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