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C位”属于老祖宗和大自然
6月8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这个日子前后,全国文博单位组织开展相关活动7300余项,各省(区、市)举办1.2万余项非遗宣传展示活动。
“守护固阳秦长城已经成为我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固阳县文物保护中心主任落和平说,自己“痴迷”长城20年,双脚走成了“铁脚板”、脑子也变成了“活地图”。
从2006年提出建立长城保护员制度至今,6000多名保护员已成为长城保护最前线的主力军。他们,正是一个民族守护自家“宝贝”的鲜活缩影。
1.08亿件(套)国有可移动文物述说五千年文明脉络,87万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展示穿越古今的智慧,世界自然遗产数量居世界第一……文化和自然遗产浓缩着中华文明发展和自然演进的珍贵成果。
因为历经沧桑,所以尤为珍贵。千方百计呵护好、珍惜好它们,才能把我们这个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
2017年初,中办、国办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推动延续中华文脉、传承中华文化基因。
2021年春天,“十四五”规划纲要把“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作为文化建设重要任务。
去年底,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提出“要着力构建保护体系,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构建大保护格局”。
随着历史文化内涵挖掘、保护传承和展示传播力度不断加大,“考古热”“博物馆热”“非遗热”蔚然成风,全社会践行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文化遗产,“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理念深入人心。
2023年11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启动。这次普查将帮助我们更好掌握不可移动文物的“家底”。
向更广范围拓展,向更久远处追寻。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接续推进,“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全面展开,首批5个国家公园正式设立……老祖宗和大自然的遗产,在保护传承中辉光日新。
正定古城重现北方雄镇风貌,鼓浪屿演绎万国建筑博物馆风情,“世遗之城”泉州讲述包容与开放的动人故事……从远处走来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因我们的创新创造,融入时代的朝气,焕发蓬勃的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