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述评:如何让“头回客”变成“回头客”
日前,安徽省委书记梁言顺在黄山市考察时指出,特色商业街区是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重要载体。要因地制宜打造多元化文旅消费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让更多“头回客”变成“回头客”,进一步激发消费需求。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很多旅游市场正陷入一场“数字竞赛”:景区门票收入排行榜取代了文化价值坐标,短视频点赞量消解了真实体验的深度,千万级游客人次背后是难以计数的“一次性消费”。黄山风景区年接待游客人数突破556万,复游率却并不高,这种反差撕开了旅游业的深层焦虑——当游客成为追逐热点的数据符号,我们亟待一场从“流量收割”到“情感深耕”的范式革命,让“大黄山”真正成为“心头山”。
首先,必须解构“一次性旅游”的认知困局。黄山脚下的汤口镇曾陷入典型的“门票经济”困局:全镇87%商户依赖景区导流,民宿房间标准化如连锁酒店,摊贩叫卖着全国统一的“黄山烧饼”。这种工业化复制直接导致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不足1.5天,与日本富士山地区游客平均4.3天的停留形成鲜明对比。转机出现在2022年“大黄山”生态旅游圈建设:祁门县将废弃茶厂改造为“红茶故事馆”,游客可参与从采摘到窨制的全过程,带动周边民宿复住率大幅提高;黟县卢村邀请游客用皖南木雕技法制作专属窗花,将手工艺品变成可邮寄的“时光胶囊”。这些实践印证,唯有打破“黄山=迎客松+西海大峡谷”的刻板叙事,才能唤醒深度体验需求。
其次必须明白,情感共鸣才是旅游经济的第二增长曲线。黄山云谷民宿的“山居管家”服务颇具启示:每位住客会收到根据登山体力定制的“云海时刻表”,跟随樵夫后代探访未开发的山涧小径,晚餐时厨师用松针烟熏的火腿讲述徽州家族迁徙史。这种“非标服务”创造的情感价值,使其年均客户回流率达68%。更富创意的“黄山数字游民计划”,通过提供徽墨描金体验、新安画派写生课程等文化增值服务,将平均停留周期从2天延长至11天。数据显示,参与文化沉浸项目的游客次年回头率达39%,是普通游客的3.2倍。
最终我们还要清楚文旅交融的精髓,“文化浸润”才是打造精神原乡的引力场。在黄山翡翠谷,非遗传承人方卫国开发了“徽州三雕工作坊”:游客用三天时间学习砖雕基础技法,最终作品嵌入村口“百家姓文化墙”。这种文化共创模式,使该村旅游收入中回头客贡献占比从17%跃升至53%。更具突破性的是黄山自然学校项目,科考专家带领游客开展短尾猴行为观测、黄山松基因采集等科研实践,让近半数的参与者发展为“年度生态访客”。当游客在鳌鱼峰顶的云雾中临摹黄宾虹画稿时,他们消费的不再是风景,而是与这片土地的精神对话。
可喜的是,从黄山之巅到新安江畔,一场静默的变革正在发生:挑山工转型为“古道叙事者”,茶农开放茶园成为“生活策展人”,连山间的松涛都被谱写成可带走的“声音伴手礼”。这些实践揭示,旅游经济的终极价值不在于吞噬流量,而在于创造值得反复咀嚼的生命体验。当黄山开始用年轮讲述地质史诗,用茶汤承载匠人精神,这座千年名山便不再是地理坐标,而是每个造访者都能认领一片云、一道泉、一段往事的精神原乡。这种转化,正是“头回客”变“回头客”的终极密码。(王根喜)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