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成为工程造价信息资讯类第一门户!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广西工程造价信息网-一级造价师,二级造价师,报考条件,考试科目,培训,注册-广西造价信息网

热门关键词: 

  6月24日,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国资公司”)宣布,公司已与瑞士银行有限公司(UBSAG,以下简称“瑞士银行”)和方正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方正证券”)就收购瑞信证券(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瑞信证券”)共85.01%股权达成三方协议。

  同日,方正证券也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向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转让所持参股公司瑞信证券(中国)有限公司49%的股权,转让对价为8.85亿元。

  本次交易完成后,北京国资公司和瑞士银行将分别持有瑞信证券85.01%和14.99%的股权。北京国资公司由此将成为瑞信证券控股股东。

  具体来看,该交易包括北京国资公司收购瑞士银行持有的瑞信证券36.01%股权,对价为9135万美元(人民币6.505亿元,基于2024年6月24日1美元兑7.1201元人民币的汇率进行计算,下同),以及收购方正证券持有的瑞信证券49%股权,对价为1.24亿美元(人民币8.85亿元)。本次交易经过了全面的竞购流程,交易完成尚需获得必要的监管批准并满足惯常的交割条件。

  方正证券在公告中称,本次交易不构成关联交易,也不构成重大资产重组,交易实施预计不存在重大法律障碍。本次交易已经公司第五届董事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无需提交公司股东大会审议。

  根据交易协议,本次交易达成后,方正证券将彻底退出瑞信证券。方正证券表示,本次股权转让完成后,公司将不再持有瑞信证券股权,预计收回现金88509.19万元。经初步测算,本次股权转让如交割日在2024年12月31日之前,将增加公司本年度净利润约2.73亿元;如交割日在2024年12月31日之后,受公司权益法核算所持瑞信证券股权负收益影响,将增加交割日所在年度净利润不低于2.73亿元。公司通过本次股权转让收回现金,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本次拟入主瑞信证券的北京国资公司,诞生于北京市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大潮,主要职能是管理和运营国有资产,保证国有资产在流动中实现保值增值。自成立以来,北京国资公司形成了金融服务、环保与园区运营、信息服务与数字产业、文化体育四大产业板块,已发展成为千亿元级国有投资控股集团,其中,金融服务业涉及银行、证券、基金、产权交易、不良资产处置、担保与再担保等多个领域。

  北京国资公司表示,作为北京市为数不多具有金融主业的市管国有企业,北京国资公司业务涉及银行、证券、要素市场、消费金融等领域。公司与瑞银集团有着近20年的紧密合作关系,本次收购瑞信证券股权是双方合作的进一步延伸,也是落实国家和北京市对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相关要求的具体举措。

  瑞信证券的前身为瑞信方正证券,成立于2008年,是由瑞士信贷银行有限公司(CreditSuisseAG,以下简称“瑞士信贷银行”)与方正证券在中国成立的合资证券公司。成立初期,瑞士信贷银行和方正证券持有瑞信证券的股权比例分别为33.30%、66.70%。方正证券为控股股东。

  自2020年6月起,瑞士信贷银行向瑞信证券增资后,持有该合资券商51%的股权,成为其控股股东。方正证券在此轮增资后,持股比例降至49%。2021年6月29日,瑞信方正证券更名为瑞信证券。

  2023年6月,陷入危机的瑞士信贷银行,正式并入瑞士第一大银行集团瑞士银行。2024年5月31日,瑞士银行和瑞士信贷银行完成合并,成为全球银行业并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事件。由此,瑞信证券的外资控股股东变更为瑞士银行。

  值得注意的是,成立于2006年的瑞银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瑞银证券”),其股东为瑞士银行有限公司与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持股比例分别为67%和33%。也就是说,瑞银集团在中国境内早已布局了一家合资券商,且中方合作股东恰为北京国资公司。

  瑞银集团首席执行官安思杰表示:“中国是瑞银的重要市场。收购瑞士信贷后,我们在华的布局得以进一步扩大。但是,由于两家公司在中国境内均拥有含多个法人实体的业务平台,需要遵守监管机构对此的相应要求。过去近20年,瑞银与北京国资公司紧密合作,一同发展在华业务。因而,向这一重要的长期合作伙伴出售我们持有的瑞信证券36.01%股权是最优方案。瑞银在中国内地展业已有35年的时间,并将持续在这一重要市场扩展业务。”

  有业内人士预期,北京国资公司控股瑞信证券后,极大可能将此前持有的瑞银证券股权转让。同时,控股瑞信证券后,北京国资公司也面临不小的挑战。相关资料显示,瑞信证券已经连续两年出现亏损。2022年,瑞信证券实现营业收入2.89亿元,同比下降41.91%;净亏损2.55亿元,同比下降663.27%。2023年,瑞信证券实现营业收入1.57亿元,同比下降45.67%;净亏损1.99亿元。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涉及作品内容、

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